首页 资讯 正文

「风物郑州」熊耳河:碧水含芳润绿城

体育正文 53 0

「风物郑州」熊耳河:碧水含芳润绿城

「风物郑州」熊耳河:碧水含芳润绿城

【风物郑州】——见山见水见城郭(chéngguō)系列报道

熊耳河:碧水含芳润(hánfāngrùn)绿城

提起郑州,你会想到什么?是飞驰的(de)通衢高铁、深潜的大国重器,还是繁华的商业中心,闪烁的城市(chéngshì)霓虹?人们沉醉于郑州吞吐万物的现代性,却鲜有关注到这条斜(xié)卧郑州“掌心”的熊耳河。

熊耳河沿线风景秀丽 本报记者 马健(mǎjiàn)

摊开地图,熊耳河宛如一条隐秘(yǐnmì)的掌纹,载着郑州(zhèngzhōu)的城市烟火一路东去。

它始于沟渠,却终于磅礴(pángbó)。

它安卧(ānwò)市井,也蛰于幽微。

它(tā)不是最长的蓝线,却在时光中,伸展出城市新的动脉。

资料显示,熊耳河是郑州市区(qū)“两河一渠”中的重要一条城市河渠。它起源于郑州西南郊铁三官庙村北地处(dìchǔ),由西南至东北(dōngběi),进东风渠,入贾鲁河,蜿蜒23.5公里,流域面积22.78平方公里。

漫步于熊耳河与东风渠交汇的南岸,粉白的夹竹桃花墙如瀑垂落(chuíluò),隐隐约约的提琴声,将《白桦林》的旋律揉进五月(wǔyuè)的风里。

一年四季,这里都(dōu)交错着樱花的雪浪、合欢的绯云、桃夭灼灼、垂柳织烟。而(ér)此刻,是属于鸢尾和凌霄的时节。

鸢尾蓝紫色的花瓣在熊耳河的河湾舒展,凌霄花橙焰如浪,三三两两的露营(lùyíng)帐篷,像彩贝一般散落在岸边草地……这是(zhèshì)熊耳河畔,郑州人专属的馈赠(kuìzèng)。

沿河(yánhé)西行,碧绿的河水在腾挪间升腾起热乎乎的烟火气。

早市上,老人们提着菜篮,慢悠悠地在(zài)闲逛。孩子们背着书包,蹦蹦跳跳地结伴而行,笑声、吆喝声,沿着(yánzhe)熊耳河流淌而去,仔细听,那边晨练的大爷(dàyé),也和着舒缓的音乐,拳拳生风。

这边胡辣汤的滋味还(hái)唇齿留香,那边喷香的烩面已呈(chéng)上餐桌,食客们围坐在一起,大快朵颐,欢声笑语在餐馆里回荡,熊耳河的步伐也(yě)慢了起来。

行至南关(nánguān)街,熊耳河又变换了模样。

雨季未到,这条季节性河流河水(héshuǐ)清浅,飘摇的水草随波荡漾,搅碎一(yī)池残阳。

残阳之上,一座(yīzuò)近300年历史的(de)“古董桥”横亘两岸——《郑州文物志》记载,这是(zhèshì)熊耳河上最古老、最具文物价值的一座桥,也是郑州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桥。

康熙《郑州志》“熊儿桥,在南城阜民门外”,是熊耳河桥(héqiáo)已知(yǐzhī)有载的最早记录。

据传“熊耳河桥”原叫“熊儿(xióngér)桥”:

明朝末年,郑州石柱村(cūn)(今新圃东街)住着熊大(xióngdà)、熊二兄弟二人,因父母双亡,家贫无以为生(wúyǐwéishēng),熊大就把弟弟送到城里南门内大户张谷囤家里当童仆。

张谷囤看熊二眉清目秀(méiqīngmùxiù),干活勤快,很是喜欢,于是给熊二改名(gǎimíng)叫熊儿,并提拔(tíbá)他当上了管家。熊儿生活俭朴,日积月累就积攒了些银钱(yínqián)。当时南关有条(yǒutiáo)小河,每到秋季都会泛滥成灾。心地善良的熊儿将这些钱拿出疏通河道,又修建了一座小桥,为了感恩熊儿,老百姓就把这座桥称作“熊儿桥”。

那条(nàtiáo)南关的小河也变成了熊儿河。再后来,时间一长,口口相传,“熊儿”又传成了“熊耳(xióngěr)” 。

清末的一个黄昏,郑州诗人司星聚驻足桥头(qiáotóu),但见月色之下,芦花似雪,桥影婆娑,脱口吟就(jiù)“一白沉沉月色饶,芦花萧瑟傍溪桥。霜凝(níng)野渡华鲜洁,星落寒潭影动摇。”

“熊桥芦月”,自此成为郑州(zhèngzhōu)的古八景之一。

熊耳河桥(qiáo)的名称曾有三种说法:王国奇在《河南古代(gǔdài)桥梁》称其为“熊耳河桥”;《管城回族区文物(wénwù)志》载文“熊儿河桥”;《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地名志》注为“熊儿桥”。

2018年8月,郑州市河长制办公室经过研究讨论,决定沿用“熊耳河”这一名称,并在全市水系图(tú)、水务(shuǐwù)工程图、河湖名录(mínglù)上予以统一。

因此,坊间(fāngjiān)“熊耳河桥”的称呼更多一些。

沿河流的踪迹行至新圃街(jiē),熊耳河忽地潜入(qiánrù)地下成为暗涵,再出地表时,已跨过航海路,来到了净秀公园的南园。

而今未至盛夏,熊耳河的水草尚(shàng)不葱茏,又(yòu)因雨季未至,这段熊耳河水流几近干涸,很难招来游人艳羡的目光(mùguāng)。但从4座石桥上斑驳锈迹隐现的铁质栅栏(zhàlán),河中碧绿的水草、深色的石藓中,依稀能窥见熊耳河水量丰沛时的模样。

这条东去的碧水,曾在(zài)20世纪中后期,因工业排污与源头枯竭沦为“龙须沟”,郑州(zhèngzhōu)古八景之一的“熊桥(xióngqiáo)芦月”也一度湮没。痛定思痛的郑州人截污纳管、清淤疏浚,重建(chóngjiàn)湿地生态系统,并在熊耳河沿线修建游园、绿道,让这条郑州人家门口的河流再现碧水。

《管子》有云:“水者(shuǐzhě),地之血气(xuèqì),如筋脉之通流者也。”站在目之所及的熊耳河源(héyuán)头,融于郑州市井的最深处,古人依水而居、择水而憩的智慧洋洋洒洒一览无余。

而今的熊耳河流域,河道工人打捞漂浮物的身影,以及生态补水系统的引入,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与自然(zìrán)和谐共生的努力(nǔlì)。

这一条河,承载历史蜿蜒东(dōng)去。

这一方人(rén),烟火人间再写传奇。

郑州(zhèngzhōu)日报记者 杨丽萍 魏滢

本文(包括(bāokuò)但(dàn)不限于文字、图片、音乐、视频(shìpín)等)版权归正观传媒(chuánméi)科技(河南)有限公司所有,未经正观传媒科技(河南)有限公司授权,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(shǐyòng),包括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。如需转载本文,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,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,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。

正观传媒科技(河南)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(fǎlǜzérèn)的权利

「风物郑州」熊耳河:碧水含芳润绿城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