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展、看演出、听讲座、逛集市!5月20日至26日,云南文化馆里玩场多
观展、看演出、听讲座、逛集市!5月20日至26日,云南文化馆里玩场多
观展、看演出、听讲座、逛集市!5月20日至26日,云南文化馆里玩场多
滇金丝猴 通讯员 肖林(xiàolín) 摄
横断山绿绒蒿 记者(jìzhě) 黄兴能 摄
5月22日(rì)是国际(guójì)生物多样性日。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(de)主题是“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”,呼吁大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,创和美永续之路,凝聚起保护(bǎohù)生物多样性的共识,尊重自然、敬畏自然,共同努力、携手前行,共建繁荣永续的地球家园。
云南堪称全球生态系统的缩影(suōyǐng),几乎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、极地和沙漠外(wài)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,素有“植物王国”“动物王国”“世界花园”美誉,生物多样性在中国乃至(nǎizhì)世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。
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成功举办,向全世界展现了云南生物多样性(duōyàngxìng)保护的成功实践(chénggōngshíjiàn)及丰硕成果,亚洲象的北上(běishàng)南归之旅温暖(wēnnuǎn)了世界,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(wèi)云南的一张亮丽名片。立足成效,全省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(xíjìnpíng)生态文明思想,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,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,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,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低碳(dītàn)的高质量发展道路,全力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。
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(bǎohù)治理新格局
初夏时节,行走在广袤(guǎngmào)的云岭大地上,一草一木皆(jiē)灵动,一山一水皆风景,处处彰显着生态文明的魅力、闪耀着绿色发展的光芒。
云南是我国重要的(de)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,也是我国“两屏(liǎngpíng)三带”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(wèi)国家(guójiā)生物、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资源基础,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源泉。
为夯实生物(shēngwù)多样性保护的政策、制度基础,云南先后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》,更新发布《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(2024—2030年)》,颁布实施生态(shēngtài)文明建设排头兵(páitóubīng)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系列(xìliè)规划(guīhuà)计划,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。
坚持(jiānchí)先行先试,我省建立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(bǎohù)地体系,建成国内物种(wùzhǒng)最丰富、专类园区最多的西双版纳(xīshuāngbǎnnà)植物园和(hé)亚洲第一、世界第二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(shēngwù)(shēngwù)种质资源库;在全国率先出台《云南省生物多样性(duōyàngxìng)保护条例》,出台首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司法文件;率先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——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协会;率先提出极小种群物种概念并开展拯救性保护工作(gōngzuò);率先开展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试点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(shēngtàixìtǒng)服务价值评估、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等;率先发布省级生物多样性白皮书,在省级层面率先发布生物物种及红色名录,生态系统、外来入侵物种和新(xīn)物种新记录种名录等;率先建成生物多样性网上博物馆,创造性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。
充分发挥各级政府(zhèngfǔ)在生物多样性保护(bǎohù)中的主导(zhǔdǎo)作用,我省建立健全法规政策,严格落实责任,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。出台《云南省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指引》《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工作的意见》《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(shíshī)意见》等政策文件,建立政府主导、企业和公众(gōngzhòng)有效参与的沟通机制,构筑全民行动体系,不断(bùduàn)凝聚各方力量,推动(tuīdòng)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新格局。
随着开放合作(hézuò)的持续深入,我省与周边国家地区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、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机构在生物多样性跨境保护、国家公园建设、生物安全、外来(wàilái)入侵物种防治(fángzhì)、生物遗传资源(zīyuán)获取与惠益分享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,主动参与和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(zhìlǐ)进程,为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积极贡献云南智慧和力量。
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实现(shíxiàn)新突破
5月,元江河谷烈日炎炎,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栗喉(lìhóu)蜂虎进入繁殖季。在元江两岸的(de)沙壁上,这些被誉为“中国最美小鸟”的候鸟(hòuniǎo)正忙着筑巢育雏,成为当地独特的生态景观。
得益于元江河谷地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以及当地群众(qúnzhòng)对(duì)候鸟的保护,蜂虎种群数量稳步回升(huíshēng)。目前,生活在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境内的野生蜂虎种类繁多,种群数量约1万只。
以“不打扰的温柔”守护“中国最美小鸟”,元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的成果(chéngguǒ),成为云南生物(shēngwù)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又一生动注脚。
在强有力(qiángyǒulì)的保护机制下,全省重点保护物种数量稳定增长。云南(yúnnán)(yúnnán)已(yǐ)记录生物物种25426种,物种数居全国之冠,各大类群物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同类物种数的一半(yíbàn)。云南现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42种、陆生野生动物386种,分别占全国的48.1%、56.3%。其中,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的保护植物212种、保护动物65种。亚洲象数量增加到300多头,滇金丝猴数量增加到3300只左右,绿孔雀、西黑冠长臂猿等旗舰动物数量稳定增长;华盖木(mù)、漾濞(yàngbì)槭等60种极小种群(zhǒngqún)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。
通过不懈努力,云南生态文明建设(jiànshè)成效显著,生物(shēngwù)多样性保护(bǎohù)亮点突出(tūchū),绿色发展底色越发鲜明,建设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更加牢固。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均划入生态保护红线。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日趋完善,已(yǐ)建立各级各类(gèlèi)自然保护地333处,全省85.78%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。
丰富的生物多样性,离不开良好(liánghǎo)的生态环境。坚持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,云南不断创新工作机制,以更高标准(gāobiāozhǔn)更有力(yǒulì)举措(jǔcuò)统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。2024年,云南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结果居全国前列。
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推进,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(gǎishàn),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(ānquángǎn)持续增强。“有(yǒu)一种叫云南的生活”的生态底色(dǐsè)更有魅力,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
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取得(qǔde)新成效
当科研技术让鲜花绽放于方寸之间,当有机编码(biānmǎ)让每一饼茶讲述生态(shēngtài)故事,当石斛精华登上国际美妆护肤(hùfū)舞台……云南正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于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中。
“对资源(zīyuán)最好的(de)保护就是去研究它、认识它、开发它,建立(jiànlì)一个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,让云南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,实现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。”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裴盛(péishèng)基说。
通过科技赋能、生态优先和全产业链升级,我省生物资源(shēngwùzīyuán)保护利用取得新进展,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(yǔ)经济效益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。
十年来,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北京(běijīng)植物医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石斛的成分研究及产业化应用,双方联合攻关的“石斛活性精萃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应用”项目,不仅斩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(jìnbùjiǎng)一等奖(yìděngjiǎng),更推动中国植物护肤品首次登顶(dēngdǐng)全球零售榜单,为云南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(jìngzhēng)优势提供了生动范本。
从云花(cóngyúnhuā)到(dào)云茶,从云果到各类云品,云南生物资源保护(bǎohù)利用的实践始终紧扣系统性思维,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。
如今(rújīn),我省建立(jiànlì)的(de)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保存野生生物种质资源27746种30.8万余份,其中植物种子占全国总数的36%,不断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源头支撑。作为大型真菌和野生药材分布中心,目前(mùqián),我省野生食用菌资源约占全国的90%、世界的43%,查明天然药物资源6500多种,占全国总数的50%以上。以普洱茶、有机茶为代表的绿色农业,以花卉新品种研发(yánfā)为核心的智慧农业,以跨境冷链为纽带的开放农业,共同(gòngtóng)构建起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(xiàndàinóngyè)体系,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(shēngchǎnlì)的深刻理解。
云南网记者 胡晓蓉(húxiǎoróng) 王璐瑶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