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个民族共居的“石榴家园”:看兴旺社区如何绘就民族团结幸福长卷
14个民族共居的“石榴家园”:看兴旺社区如何绘就民族团结幸福长卷
14个民族共居的“石榴家园”:看兴旺社区如何绘就民族团结幸福长卷走进荔波县兴旺社区,文化广场上各族居民载歌载舞(zàigēzàiwǔ),民族食堂里飘出特色美食香气,帮扶车间内(nèi)搬迁群众忙碌作业(zuòyè)……在这里,来自八个乡镇的14个民族同胞,像一颗颗紧密相依的石榴籽,共同书写着(zhe)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的温暖故事。
推开兴旺社区的“幸福门”,空间互嵌打破居住隔阂,建造出共居共融的“新家园”。2288套保障性住房(fáng)如温暖的怀抱,让搬迁群众可以直接“拎包入住”,不同地域、不同民族(mínzú)的居民从此成为“对门邻居”。社区不仅配齐(pèiqí)了党群服务中心、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,还打造了民族食堂、织布房、染布坊等特色空间。漫步其间,五分钟(wǔfēnzhōng)内(nèi)就能(néng)找到办事窗口、学校医院,转角处还有民族团结“石榴园”,处处洋溢着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的和谐氛围(fēnwéi)。
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。兴旺社区用一场场热闹非凡(rènàofēifán)的活动,架起文化互鉴共享的“连心桥”。每逢端午,包粽子活动中各族居民摩拳擦掌,糯米的清香混着欢声笑语;“四月八”“六月六”等(děng)少数民族节日,“斗歌”擂台赛歌声此起彼伏,山歌从水家姑娘(gūniáng)的银饰间流淌,飘向布依族(bùyīzú)小伙(xiǎohuǒ)的月琴里。七年来,60余期感恩教育、100多场少数民族歌堂唱山歌、30多场节日文艺汇演,吸引10万人次参与。搬迁(bānqiān)群众还(hái)自发编唱《乔迁住新房 党恩记心里》等山歌,用质朴的旋律唱出对新生活的热爱,让优秀(yōuxiù)传统文化在社区里生根发芽。
荔波县(lìbōxiàn)石榴籽广场举办新春活动。
服务是传递温暖的桥梁。在这里,“敲门行动”成为(chéngwéi)社区服务的亮丽名片。网格(wǎnggé)员、物业管理员、志愿者组成的“红色服务队”,像一群不知疲倦的“贴心人”,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及时捕捉网格内(nèi)居民困难(kùnnán)和诉求。1000多件群众“急难愁(chóu)盼(pàn)”事得到及时解决,办结率达到100%。“一站式(yīzhànshì)”服务大厅里,民政、医保、综治、残联等(děng)相关职能部门进驻服务窗口,让移民群众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便捷。“三张清单”更是精准对接需求,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。
治理是守护(shǒuhù)安宁的基石。兴旺社区创新推出“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”社会治理机制,进一步健全社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。192名联户长(zhǎng)、15名专职网格员和楼栋党员化身(huàshēn)“社区管家”,谁家有矛盾,联户长上门调解;哪里有隐患,网格员及时排查。从家长里短的纠纷到(dào)社区建设的建议(jiànyì),都能在网格内解决。搬迁(bānqiān)7年来,矛盾调处成功率超98%,这里从未发生重大案件和安全事故,移民群众生活(shēnghuó)得安心又踏实。
经过七年多的合力(hélì)建设,如今的兴旺社区已推动各民族在(zài)空间(kōngjiān)、文化、经济、社会、心理上相互嵌入。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、荔波县(lìbōxiàn)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研学基地、黔南州各民族互嵌式(hùqiànshì)发展示范社区等荣誉纷至沓来。但故事还在继续,荔波县将继续深化互嵌式社区建设,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更多地方开花结果,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续写新的篇章(xīndepiānzhāng)。
贵州日报天眼(tiānyǎn)新闻记者 李嘉琪
走进荔波县兴旺社区,文化广场上各族居民载歌载舞(zàigēzàiwǔ),民族食堂里飘出特色美食香气,帮扶车间内(nèi)搬迁群众忙碌作业(zuòyè)……在这里,来自八个乡镇的14个民族同胞,像一颗颗紧密相依的石榴籽,共同书写着(zhe)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的温暖故事。
推开兴旺社区的“幸福门”,空间互嵌打破居住隔阂,建造出共居共融的“新家园”。2288套保障性住房(fáng)如温暖的怀抱,让搬迁群众可以直接“拎包入住”,不同地域、不同民族(mínzú)的居民从此成为“对门邻居”。社区不仅配齐(pèiqí)了党群服务中心、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,还打造了民族食堂、织布房、染布坊等特色空间。漫步其间,五分钟(wǔfēnzhōng)内(nèi)就能(néng)找到办事窗口、学校医院,转角处还有民族团结“石榴园”,处处洋溢着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的和谐氛围(fēnwéi)。
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。兴旺社区用一场场热闹非凡(rènàofēifán)的活动,架起文化互鉴共享的“连心桥”。每逢端午,包粽子活动中各族居民摩拳擦掌,糯米的清香混着欢声笑语;“四月八”“六月六”等(děng)少数民族节日,“斗歌”擂台赛歌声此起彼伏,山歌从水家姑娘(gūniáng)的银饰间流淌,飘向布依族(bùyīzú)小伙(xiǎohuǒ)的月琴里。七年来,60余期感恩教育、100多场少数民族歌堂唱山歌、30多场节日文艺汇演,吸引10万人次参与。搬迁(bānqiān)群众还(hái)自发编唱《乔迁住新房 党恩记心里》等山歌,用质朴的旋律唱出对新生活的热爱,让优秀(yōuxiù)传统文化在社区里生根发芽。
荔波县(lìbōxiàn)石榴籽广场举办新春活动。
服务是传递温暖的桥梁。在这里,“敲门行动”成为(chéngwéi)社区服务的亮丽名片。网格(wǎnggé)员、物业管理员、志愿者组成的“红色服务队”,像一群不知疲倦的“贴心人”,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及时捕捉网格内(nèi)居民困难(kùnnán)和诉求。1000多件群众“急难愁(chóu)盼(pàn)”事得到及时解决,办结率达到100%。“一站式(yīzhànshì)”服务大厅里,民政、医保、综治、残联等(děng)相关职能部门进驻服务窗口,让移民群众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便捷。“三张清单”更是精准对接需求,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。
治理是守护(shǒuhù)安宁的基石。兴旺社区创新推出“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”社会治理机制,进一步健全社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。192名联户长(zhǎng)、15名专职网格员和楼栋党员化身(huàshēn)“社区管家”,谁家有矛盾,联户长上门调解;哪里有隐患,网格员及时排查。从家长里短的纠纷到(dào)社区建设的建议(jiànyì),都能在网格内解决。搬迁(bānqiān)7年来,矛盾调处成功率超98%,这里从未发生重大案件和安全事故,移民群众生活(shēnghuó)得安心又踏实。
经过七年多的合力(hélì)建设,如今的兴旺社区已推动各民族在(zài)空间(kōngjiān)、文化、经济、社会、心理上相互嵌入。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、荔波县(lìbōxiàn)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研学基地、黔南州各民族互嵌式(hùqiànshì)发展示范社区等荣誉纷至沓来。但故事还在继续,荔波县将继续深化互嵌式社区建设,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更多地方开花结果,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续写新的篇章(xīndepiānzhāng)。
贵州日报天眼(tiānyǎn)新闻记者 李嘉琪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